酒在不同國家,不論古代或依家,都是有著重要的文化地位。
祭祀、婚嫁、歡聚迎送等等都有酒的角色,舉杯飲盡又嘗出多少人情冷暖,一聲嘆息又道出多少悲歡離合。
在古代酒又稱為「醴」,由果物穀物製作的發酵酒,甜度高、酒精濃度低的甜酒。
酵母菌將糖份轉化成乙醇跟二氧化碳。由於酵母菌發酵到一定程度,無法適應高的酒精濃度,就會失去活性,停止發酵,而無法釀製更高酒精度的酒。
所以在元代流行用蒸餾法釀製燒酒之前,古代人飲的酒不會超過16%,要做到千杯不醉的門檻要低得多。
畫中描繪陶淵明漉酒的情景,自然也不少得邀請好友同飲,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三人喝盡三壇酒也不算多吧~
而果酒的出現可以只是一個巧合,周密《癸辛雜識》中有一篇梨酒,記載了因梨園收成豐富,主人家將梨藏於大甕裡面,怎料過後就把這事忘記了。半年之後重返果園,聞到酒香撲鼻,發現所藏的梨都化水為酒。
向其家有梨園,其樹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車。忽一歲盛生,觸處皆然,數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飼豬,其賤可知。有所謂山梨者,味極佳,意頗惜之,漫用大甕儲數百枚,以缶蓋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久則忘之。及半歲後,因至園中,忽聞酒氣熏人,疑守舍者釀熟,因索之,則無有也。因啟觀所藏梨,則化而為水,清冷可愛,湛然甘美,真佳醞也,飲之輒醉。回回國葡萄酒止用葡萄釀之,初不雜以他物。始知梨可釀,前所未聞也。
周密《癸辛雜識》
除了果酒,先秦時期已經出現曲法釀酒,漢代亦掌握製曲的技術。自此酒就成為平民百姓、皇室天子都離不開的飲品了。
醉裡賞詩畫
既然有酒,自古也有不少愛酒之人,其中李白自稱為酒中仙——「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一日須傾三百杯。」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李白《贈內》
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
當真做到眾人皆醒我獨醉,一醉未必能解千愁,但借酒興,以詩情抒發,又寫下多少流傳千古的名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不知這首詩醉倒多少人呢?
不過在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裡面排第一的並不是李白,而是賀知章!
現代人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但在古代也不建議醉駕,因為同樣有風險。
賀知章就因為醉駕騎馬跌落水井,在井中睡了一夜。
八位大詩人的醉態,竟然也被畫下來了。
古人喝醉為何都會顯得如此文藝啊?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如夢令》
李清照喝醉了,竟誤入一片荷花秘景。古人連發個酒瘋都寫出一篇書法名作。
懷素被稱為醉僧,與張旭有「顛張醉素」之稱。
張旭醉後文思泉湧,揮毫落紙如雲煙,聽說激動起來還會用頭髮書寫,以草書聞名,又被稱為草聖。
而懷素也不遜色,每當酒酣興發,寺廟牆壁、衣裳器皿通通都寫,無一幸免。
正所謂「詩酒趁年華」,唐玄宗年輕時與四位兄弟(宋王、申王、岐王、薛王)感情和睦,五人宴會盡興、酒醉而歸。
一人醉得連馬都騎不穩,竟要三馬同行。
溫馨提示︰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損健康!
捉鬼大師鍾馗都不勝酒力,美酒雖好,但請量力而為、切莫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