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紙筆墨硯,紙不單是文房四寶之一這麼簡單,是知識、文化傳承的載體!或者還承載著思念、願望,還有…(乞嚏——) 「…」
「紙」可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見證,本文帶你從文物中了解紙的歷史吧!
何謂「紙」?
從說文解字中︰「紙,絮一苫也。」
簡單來說,絮即是造紙的原料,應當是指微細的纖維。
而苫是工具,苫是用茅草編織而成的蓆,疏走水份令纖維停留附著於表面。
在纖維乾燥之後成為薄頁。
纖維和簾是古今造紙都不可缺少的元素。
如今普遍對紙的定義為 纖維在水中溶解而黏成的薄頁。因此莎草紙、羊皮紙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而為了令纖維混合均勻,造紙時還會加入紙藥,例如黃蜀葵汁,以增加紙漿的稠度。
誰發明了紙?
答案是不知道!
不過一定不是蔡倫。的確!
因為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紙,而身處在東漢時期的蔡倫,是造紙術的改良者,而非發明者。
漢代用紙
目前發現最早的紙質地圖,是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麻紙,屬於西漢文景二帝時期的產物。
「麻」估計是最早用於大量生產造紙的原料。
在敦煌懸泉置遺址,也有出土寫有文字的西漢殘紙。
並且使用了澱粉塗布,屬於加工紙(又稱為熟紙)。
加工紙一般是指在抄造之後,進行過後續處理,
例如︰施膠、施臘、捶打、砑光、染色等等的紙張。
加工處理可以填補纖維間的空隙,從而增加紙的白度、平滑度以及吸墨性。
雖然漢代出土的紙有不少,但紙並未普及使用,竹簡、尺牘、縑帛依舊是漢代的主流。
由於縑帛昂貴,非平民百姓可以負擔,而竹簡沉重不便攜帶。
所以紙的發展,可以說是偶然又必然的發生!
也有學者認為造紙是來自繅絲。是在繅絲過程中自然而然發生的。
六朝用紙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已經逐漸取代簡帛,在古代一段很長的時間古人一般都是使用加工紙的,例如染色、施膠都是常見的加工方法。
麻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書寫材料,相傳王羲之甚至一次贈送九萬張紙給謝安,可見當時紙的發展是多麼興盛。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就是書寫在麻紙上面,是目前中國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真跡。
1964年新疆吐魯番出土了,東晉時的墓主人生活圖。由六張紙聯合而成,是現存最早的紙本繪畫。
無論是西漢還是晉代的紙,其實都比我原以為中更加光潔細膩。因為現在網上找到的麻紙,一般都刻意保留了明顯較粗的纖維絲,營造復古的感覺。
雖然紙量的生產增加,也未必人人如王羲之般豪氣,但當時讀書抄書的風氣日盛。
因此對於紙張的需求大增,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更多不同材料的紙應運而生,例如是楮皮紙、桑皮紙、草紙、藤紙等等。
其中剡溪所造的剡藤紙是最為出名的好紙。有學者推測,東晉王珣的《伯遠帖》用的有可能就是藤紙。
唐代用紙
藤紙在唐代達到全盛時期,甚至官方規定不同顏色的藤紙,用於不同場合的文書。
不過由於沒有好好注重培育,藤的生長地區有限,再加上成長時間比較長。
過度的斬伐藤紙很快就走向衰落,不少文人都對此感到惋惜。
話雖如此,但是藤紙的衰落,給予皮紙、竹紙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
加上技藝發展成熟。
不少傳世作品都是用皮紙的,例如是唐代馮承素在神龍年間臨摹的《蘭亭集序》,便是楮皮紙。
而王羲之《喪亂帖》的唐代摹本,經過化驗 55%是用雁皮纖維,剩餘的45%是楮皮纖維,其中還採用了黃蜀葵汁作為滑液。
韓滉的《五牛圖》用的都是桑皮紙,可見皮紙在唐代已經成為高級書畫用紙。
但麻紙是唐代依舊都是常見的用紙,杜牧《張好好詩》、楊凝式《韭花帖》也是麻紙。
染色紙
敦煌文書發現不少唐人寫經,其中就有經過染色加工的硬黃紙和青紙。
青紙是使用天然藍染的藍草染成,「青出於藍勝於藍」就是出自藍染。
而黃色是使用黃蘗汁而染成,從漢代就已經出現的技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又稱為染潢紙,一直延續到宋代。
宋代有一種非常名貴的加工紙,稱為金栗箋。
是特別為海鹽廣惠寺抄寫藏經而製作,使用桑皮、楮皮紙為原料,由數層皮紙染色、打蠟、砑光加工而成的厚紙,紙質堅固結實。
每張紙都印上金栗山藏經紙的紅色印章,其珍貴程度甚至是乾隆皇帝都要省著用,只用在最珍貴的藏品,甚至使用在印有經文的紙背上面繼續書寫,更甚者會把金栗箋揭開,要說是一紙千金也不為過。
宋代用紙
而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古人可以生產出尺寸更大的紙,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就是用一張將近12米的麻紙寫成,即是放在現代要純手工做出12米的紙張也不簡單。
後來麻紙也逐漸被竹紙所取代,宋代的印刷術蓬勃發展,以皮紙與竹紙並行。
竹的生長速度快,成本低,使竹子很快走上紙張的舞臺。
米芾的《珊瑚帖》、《晉紙帖》、王羲之《雨後帖》的宋代臨本皆是竹紙。
而宋代書籍的裝幀形式,也因此發生變化。宋代之前,紙張一般都是比較厚,更多使用卷裝的形式裝幀。
後來紙張做得更加纖薄,一方面也降低書籍的製作成本,便由卷裝逐漸變成冊頁式的蝴蝶裝,配合時代的發展。
而紙張除了用於印刷書籍,也用來製作紙幣。
元代紙幣
現存最早的紙幣,是由元朝時期手工製作,經過化驗得知原料為桑皮。而用於送葬的紙錢,更是由魏晉時期就有。那可不可以說以當時情況,地府是比較先進一點呢?
而元代仍然保持著宋代的作業規模和技術,更多有名的竹紙應運而生,例如是元書紙、連史紙等等。
明清用紙
到了明代,依舊是以竹紙、皮紙為主,而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宣紙。
宣紙所指的就是宣州涇縣生產的紙,使用青檀皮為原料。因為光潔平滑而成為官府公文用紙,以及高級書法用紙。
一般來說,明清以前書法用紙都是經過加工的,文人士大夫自行加工用紙都很普遍,米芾就曾經自行加工越州竹紙。
自明代開始才漸漸更多人使用生紙書寫,在書畫作品上面呈現墨水滲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明代也流行用箋紙,各種宣德貢箋、瓷青紙、灑金五色粉箋等等,皆由宮廷監製,紙品種類繁多,用途廣泛。
清代仿製的加工紙更加多,例如有仿金粟箋、仿澄心堂紙、仿明仁殿紙等等。
而清代的紙箋加工代表作就是「梅花玉版箋」,以皮紙為料,再施粉加蠟、砑光,再以泥金或泥銀繪製圖案。
不知這幅作品有沒有讓你看得眼花花呢?
而如今書畫普遍都是以宣紙為主流,後來機制的西洋紙取代了手工紙,令手工紙失去競爭力,而消失在大眾的生活裡面。
後來有學者檢測,機制宣的壽命大概是50年,因為使用了化學分解和漂白,而手工宣的壽命可以達到千年,所以紙壽千年,所言非虛,當中傳統裝裱技藝功不可沒,這又是另一門古人的智慧,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如果你喜歡本文內容,想請你幫忙點讚、分享,多謝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