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搵食」對香港人來說有多重要,相信不必多費唇舌,但那些香港飲食文化的代表,你又認識多少呢?
沒有香港人會沒吃過雞蛋仔、碗仔翅、紅豆冰、楊枝甘露,但它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呢?
香港經典街頭小食——雞蛋仔、碗仔翅
從50年代的香港說起,當時二戰結束又爆發了中國內戰,大量人口湧入香港。面對人口激增,加上戰後物資匱乏,為了「搵食」事事都要想辨法物盡其用,從了解香港的經典小食便可知一二,雞蛋仔、碗仔翅都是這艱苦環境下的產物。
破裂的雞蛋無法順利出售,扔掉又覺得可惜,畢竟生活艱苦,人人克勤克儉。於是士多店老闆善用這些雞蛋,加入牛奶、麵粉、牛油、砂糖等食材,混合後倒進模具烘烤,製成外脆內軟的街頭小食出售,後來有人設計出雞蛋形狀的模具,於是就被命名為「雞蛋仔」。
凡事分秒必爭的香港人為了吃到即叫即製的雞蛋仔,都願意乖乖等上那幾分鐘。
碗仔翅也是香港街頭小食的代表之一。當時大量湧入香港的移民,大多都沒有接受教育或從事低技術工作,因此為謀求生計,不少人都成為了流動小販,售賣各種生活用品及食品。
其中,就有小販到酒樓收集剩下的「翅頭翅尾」,再加入冬菇、木耳、肉絲、生粉等烹調,製作出仿似高級酒家的魚翅羹。一碗一碗廉價銷售,讓草根階層都能一嘗魚翅的滋味。
碗仔翅大受歡迎,引得同行紛紛仿傚。但真魚翅供應有限,有人便嘗試以粉絲取代,仿翅成本更低,價格更親民,所以依舊獲得大批食客捧場。
相信即使如今人們已經生活富裕,吃得起「魚翅撈飯」,又明知道有味精不健康,還是會願意走到街邊買一碗熱辣辣的碗仔翅,只為回味那時代的情懷。
香港冰室必飲——紅豆冰
代表香港舊情懷的還有一杯透心涼的紅豆冰,紅豆沙配上淡奶和碎冰,吸一口消暑又滿足。沒有冷氣的香港夏天,真是想想都覺得煎熬,受不了還有在香港的英國殖民。
冰塊越洋千里?
然而,1870年以前香港的冰都是由外地船運到港,存放在冰庫,位置就是在中環的雪廠街。直至1874年英國商人引入了製冰機,並在灣仔春園街一帶設廠製冰。到1880年本地的產冰量已經足夠應付全港需求,亦因此使冰飲能夠大行其道,而後來買下這間公司股份的就是怡和洋行,即是如今的怡和控股有限公司。
而冰室是源自廣州,在50至60年代開始遍布香港,為勞工提供餐飲、休息的地方,供應冰飲和港式輕食西餐,其中大為流行的就有紅豆冰。當時許多家庭都沒有冰箱,要飲冰的就要到冰室,因此價錢經濟的冰室十分受歡迎,簡單一杯紅豆冰也陪伴著許多人在冰室留下特別回憶。
楊枝甘露名字的由來
50年代戰後逆境自強,香港由轉口貿易轉型為製造業中心,70至80年代經濟發展蓬勃,服務業、金融業起飛,迎來黃金歲月,人們生活都變得富裕。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營營役役,也算是苦盡甘來。
另一款家傳戶曉的港式甜品——楊枝甘露,因其文雅的名字擁有極高人氣。但其實它是在80年代末才出現的,而且一開始並非在香港推出。
研發這款甜品的是利苑酒家,1987年利苑要在新加坡開設分店,改良了西米露加入芒果、柚子肉,成為一道新甜品。而它的名字為何會從平凡的芒果西米露變成楊枝甘露?
是因為利苑的總監在翻書時讀到一篇故事,觀音菩薩用手裡插著楊柳的寶瓶,拯救了旱區災民普度衆生,他覺得寓意很好,而且這款甜品又能在夏天消暑解熱,就像觀音用楊柳枝撒下甘露般令人神清氣爽,於是就改名為楊枝甘露。
現在楊枝甘露已經成為港式甜品店的必備「糖水」,啖啖濃郁的芒果是飯後甜品的不二之選啊~
「搵食」從來都不容易,辛辛苦苦為的是生活,為的是一嘗美食的滿足,「飲飽食醉」之後又再努力拼搏、勇敢面對所有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