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春節可說是華人文化最大的節日了,但其實「春節」只有110年歷史!
先別驚訝,的確「春節」只有110年,在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將農曆新年改為春節,由1914年實施春節例行放假,而係之前新年稱為歲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年節等等。
古代新年不在春天?
不止是名稱上有不同,假如你穿越回秦朝,你會發現元旦竟然不是在正月初一,而是十月初一。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推行的「夏曆」以寅爲正月,即以一月為新年伊始。
後來殷商君王改丑爲正,即是以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朝建立後又改十一月為正月。
雖然是周天子的規定,但一些諸侯國依舊沿用殷商曆法,這就導致不同地方的新年會相差一個月。
所以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將全國統一以亥爲正,在十月初一過新年。那麼為何現在會按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新年呢?
漢朝漢武帝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制定了《太初曆》,是中國史上最早的成文曆法,復用寅作爲歲首,曆法在古代尤為重要。因為以農立國,以曆法正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昌順,而太初曆就一直實行了188年。
那麼之後過年的日子就沒變過了嗎?
當然不是,三國時期曹魏曾經改爲景初歷,提早一個月在十二月過年。
後來南北朝分立,北朝十二月過年,南朝在一月過年,所以如果兩地來回一年過兩次新年。
後來基本上在隋唐得到統一,以夏曆一月初一爲元旦的傳統就此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今時今日。
消失的過年習俗
過年三歲
過年有三歲,一是除夕守歲,二是壓歲又稱壓祟,長輩會比小朋友壓歲錢,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而要說的是踩歲,古人會把芝麻秸撒在屋外院中,來回踩踏。芝麻秸是將芝麻打落後所剩餘的空殼及枯桿,有「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古人會與松柏枝一同燃燒祭神。
屠蘇酒
自漢朝起的習俗,每年除夕古人會將白朮、桂枝、防風、花椒、陳皮等藥材放入酒中,到元旦再拿出來飲用,以保佑新一年身體健康,而這酒稱為屠蘇酒。
飲用屠蘇酒有一個特別的規矩,由最年輕的先喝。
宋朝蘇轍在《除日》一詩中感嘆︰「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
蘇轍 《除日》
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
木經霜雪根無蠹,船出風波載本虛。
自怪多年客箕潁,每因吾黨賦歸歟。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除日》
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
如今在日本、韓國依舊有保留到新年飲屠蘇酒的習俗,有商家推出屠蘇散,直接放入酒中浸數小時就可以飲用。
五辛盤
古人在立春和新年都會食用五辛盤,又稱為春盤或者春餅。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現在以為的調味配菜,古人直接當沙拉,辛辣的味道殺菌又驅寒。
膠牙餳
唐代白居易寫的一句詩︰「春盤先勸膠牙餳。」
其中膠牙餳即是麥芽糖,也是古時的過年食品,不過後來膠牙餳成為臘月祭灶的常用供品,漸漸就消失在元旦了。
弟妹妻孥小侄甥,嬌癡弄我助歡情。
歲盞後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
形骸潦倒雖堪嘆,骨肉團圓亦可榮。
猶有誇張少年處,笑呼張丈喚殷兄。
唐 白居易《歲月家宴戲示弟侄等》
祭祀
吃飽喝足還有一件事件不能忘記——祭祀。在中國傳統節日,祭祀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敬天地、祀鬼神、拜祖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子孫萬代。
即便在三國時期,天下三分、群雄割據的時候,每到春節都要收兵回家過節,過年後再繼續打,打仗都沒有拜祭祖先重要。舉行的祭祀活動也是各朝代皇帝的重要職責。
在韓國家庭過新年也有祭祖的習慣,會準備好一桌祭祀供品,並且穿著傳統服飾行禮,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健康。
飛帖
古代人過新年,真是一刻都不能得閒,出門拜年是古今的必備行程。但在沒有電話、短訊的年代,難道要個個去登門拜訪?
倒也不必如此麻煩,古人會送名帖代替,派遣僕人帶著名片去拜年,在宋代又稱為「飛帖」。這時候各家門前會貼一個寫上「接福」的紅紙袋,專門收取拜年飛帖。
明代文徵明《拜年》一詩中寫:「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可見他在過年也收到不少飛帖,跟隨風氣也回了幾張名帖,算是有來有往。
歲朝圖
文人雅士在新歲還有一個習俗,繪畫歲朝圖,又稱為歲朝清供,一種特別的繪畫題材。
特別是明清的文人都很重視書齋的陳設,元旦開筆取萬事吉利之意,既清雅又增添氣氛,有花草、蔬果、金石書畫、古器收藏等,眾多好物一一欣賞確是一件樂事。
最後,我也為大家送上一幅「睡嚼圖」祝大家歲歲平安、衣食無憂。吃得飽、穿得暖、睡得好。